首页

女王终身圈养家奴

时间:2025-05-24 20:50:46 作者:最新研究:稀土颗粒与隐形眼镜相结合让人类有了“红外视觉”能力 浏览量:96322

  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

  科技赋能+综合治理 旱碱地里种好中国粮

  人民网沧州8月21日电 (记者杨文娟)日前,走进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旱碱麦种植区,只见旱碱麦收割后的又一茬农作物——玉米,长势格外喜人。

  这还是当年“种粮难”的旱碱地吗?“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一行人来到这里,开始了探究“当地旱碱地如何改良和旱碱麦如何增收”之旅。

  黄骅旱碱麦种植历史悠久。据《黄骅县志》记载,旱碱麦种植在黄骅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原始品种以‘小红芒’等为主,亩产仅有50公斤,产量很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发展科科长杨树昌介绍说,后来种上了冀麦32,产量达到150公斤,“但是黄骅临海,雨水大时,冀麦32品种株高超过1米,大风吹过,麦子就会倒伏,严重影响收成。”

  对此,黄骅人没有坐以待毙。数年时间里,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农技人员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开挖排沥沟排盐、深松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了土壤,改良了种植技术。

  据了解,历经多次选种和改良,目前黄骅市主要培育推广了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5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亩产基本稳定在250—300公斤。现在,黄骅市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约61.8万亩,总产约13.26万吨。

  “旱碱麦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播种,第二年6月收割,生长周期将近9个月。”杨树昌说,近几年来,黄骅市深入挖掘旱碱麦独特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结合当地特色,不断研发产品种类、拓展产业链条。

  不仅是在黄骅,为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沧州市坚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对旱碱麦种植土地改造、新品种应用选择、播种管理、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全过程生产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实行了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确保了旱碱麦品质。

  目前,沧州已培育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40余家,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2万亩,2022年总产量达22.37万吨。

  “现在,以旱碱麦为原料的高筋小麦粉、面花等产品已经走进大型商超、酒店,旱碱麦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麦粒’。”杨树昌表示。旱碱地,这个曾经的“低产量”“秃地片儿”,如今已蝶变为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渤海粮仓”。(人民网)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粤港教育合作升温 为大湾区产业赋能

16日开始,暖空气迅速反扑,长江中下游一带最高气温累积升幅可达8~10℃,部分地区12℃以上!19日前后江南、华南多地最高气温可达30℃上下,暖得接近或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像福州19日和20日最高气温已预报到了30℃,足见回暖之强!#我国大部再迎冷暖切换#

广州海事国庆假期保障近377万吨重点物资安全运输

据台媒报道,台湾灯会自1990年起每年元宵节之际举行,早期都在台北市举办而称“台北灯会”。2001年起,移师他市巡回举办。此外,自1997年起,台北市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台北灯节”。

张立群任兵器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也在稳步推进,为秋冬种打下坚实基础。安徽省霍邱县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了24万亩,是近年来面积增加最多的一年,并全部在秋种前交付使用。当地加大了良机与良种良法的综合运用,提升整体效能。

海内外22支队伍“汉水之滨”上演“龙狮争霸”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每周六清晨,土生土长的贵阳人颜春艳都会带着儿子沿着南明河跑步:“南明河变化大,之前河水总是时清时浊,尤其到了每年雨季,雨天过后味道十分难闻。现在南明河又回到我小时候的样子,孩子很喜欢观察南明河岸的植物和鸟类。环境变好了,幸福感也提升了。”

3月7日上午10时举行外交主题记者会

与其他一些跨境电商平台不同,SHEIN平台因其在全球范围既已积累了数量过亿且仍在高速增长的国际年轻时尚类消费者客群,通过入驻SHEIN开店,产业带卖家能直接将产品销往全球多达150余个国家市场、触达数量过亿的年轻时尚消费客群,并能通过SHEIN平台的专业培训赋能和高频指引,实时洞察市场趋势,革新自己按需生产的供应模式,借力SHEIN的全球营销活动和社交媒体资源获得更大力度的产品和品牌曝光。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